当前位置:首页 > 代收外汇 > grm外汇,一级外汇储备资产通常是指

grm外汇,一级外汇储备资产通常是指

admin2022-05-01代收外汇146

曾几何时,王健林“一个亿的小目标”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。

如今,信达生物在2021年度业绩汇报中,也提出了两个目标:5年内“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”、“获批产品数超过15款”,同样引起了市场热议。

信达的这两个目标能否实现,存在较大的争议。

产品销售收入实现200亿元,什么概念?几乎相当于再造一个“药明康德”(2021年总营收为229亿),可以说难度不小。而5年内获批产品数超过15款的目标,按照目前信达已获批7款产品,今年内将迎来第8款产品,以及现有丰富的管线储备和BD战略,这一目标倒也不难实现。

实际上,信达之所以会提出这两个目标,背后既有其“焦虑”,也有着“底气”。

一、PD-1贡献七成收入,三年累计亏损约59亿元

3月29日,信达生物公布了2021年财报: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剂量,全年实现总收入为42.61亿元,同比增长74.1%,其中40.01亿元来自产品销售收入,同比增长69%;2.69亿元来自授权费收入。

回顾近几年的业绩,信达可谓是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:2018年,总收入仅为947.7万元,2019年随着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获批上市并大卖,总收入飙升至10.48亿元。如今,随着商业化产品组合不断增多,总收入更是突破40亿元大关。

截至2021年底,信达的获批产品数已扩充至6款,分别为信迪利单抗(达伯舒)、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(达攸同)、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(苏立信)、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(达伯华)、佩米替尼片(达伯坦)和奧雷巴替尼片(耐立克)。

从收入结构看,2021年信迪利单抗获批的4项适应症全部纳入国家医保目录(二线及以上霍奇金淋巴瘤、一线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、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、一线肝细胞癌),全年实现收入约28亿元,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为70%;其他产品合计卖了12亿元,占比为30%。

这意味着,目前信迪利单抗贡献了公司七成的收入,存在“一品独大”的隐忧,一旦后续无法维持高增长态势,将直接影响公司整体业绩和股价。

另一方面,虽然达伯舒是目前中国医保目录内唯一拥有三大一线适应症的PD-1单抗,也是医保内拥有一线适应症最多的PD-1单抗,但未来可以确定的是,君实生物、恒瑞医药、百济神州、康方生物等其他竞品的大适应症预计会在未来2-3年陆续获批,有望后来居上,届时信达将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处境,无疑对业绩有着极大的考验。

国产PD-1一线治疗大瘤种适应症进展 来源:Insight,国金证券研究所

值得一提的是,6款商业化产品仍不足以让信达生物扭亏为盈,2019-2021年三年间累计亏损高达约59亿元。

据2021年财报显示,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,信达年内亏损达到31.38亿元,较上年增长超200%。该增加主要由于持续的研发投资;以股份为基础的酬金开支增加,以及按时间点确认的授权费收入减少890万元。

高昂的费用开支,是造成信达亏损的重要原因。

按照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,信达2021年研发投入为21.2亿元,较上年增加3.98亿元,占总收入比重为49.75%,主要是为了扩大现有产品系列的适应症以及开发在研新药;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为25.41亿元,较上年增加12.83亿元,占总收入比重为59.63%,主要由于获批产品增多及商业化活动更为广泛。

从现金流情况看,截至2021年底,信达手头拥有现金及短期金融资产约为14.15亿美元,银行结余及现金为83.77亿元,财务状况相对稳健。

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如今随着国内创新药资本市场处于高估态势,投资机构对医药赛道的投融资偏向于谨慎态度。

事实上,在这样的背景下,信达提出5年内“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”、“获批产品数超过15款”的目标,还有着暗潮汹涌的外部环境所带来的“焦虑”因素。

二、医保控费、内卷、“出海”遇阻……暗潮汹涌的外部环境

实际上,信达生物当前面临着暗潮汹涌的外部环境,主要体现在医保控费、内卷、“出海”遇阻等方面。

首先,随着医保支出的不断加大,未来医保谈判、国家带量采购等医保控费措施,无疑仍是医药行业政策的大方向。

信迪利单抗治疗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被纳入2019年医保目录时,按照三周方案计算,年治疗费用为10万元左右。但随着君实、恒瑞、百济等积极加入2020年、2021年医保谈判后,价格战愈打愈猛烈,国产PD-1单抗价格一降再降,目前经过慈善赠药后的年治疗费用为4-8万元。

与此同时,目前国内共计已有8款PD-1获批,未来还将有更多竞品加入战场,国内PD-1单抗无疑已进入“红海市场”。

除此以外,集采也是一把悬在信达生物头上的“达摩克利斯之剑”。“生物类似药集采后,市场空间还有多大?”是如今国内药企最为关心的问题。

目前,信达共有3款生物类似药获批上市,包括达攸同(贝伐珠单抗生物类似药)、苏立信(阿达木单抗生物类似药)、达伯华(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)。

今年2月23日,广东药品集采联盟打响了利妥昔单抗生物类似药集采“第一枪”(总量约1.6万支),信达和罗氏(总量占比63.50%)、复宏汉霖(总量占比35.11%)均报名参加,但信达仅作为替补企业,只获得了1.39%的采购配额。

另外两款生物类似药,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。

阿达木单抗方面,除了原研艾伯维外,百奥泰、海正药业、复宏汉霖已有产品获批,君实生物、正大天晴、通化东宝等也处于NDA或临床Ⅲ期阶段;贝伐珠单抗方面,目前国内共有9款原研及生物类似物产品获批上市,11款产品申报上市或处于Ⅲ期临床研究中,预计未来1-3年内陆续获批。

另一方面,信迪利单抗在2022年初因为缺乏足够的临床试验(还需证明在美国人群和美国医疗实践中的适用性),导致“闯关”FDA失败的事件,不仅引起了行业的极大关注,也给了信达“当头棒喝”。

医保控费、内卷、“出海”遇阻等暗潮汹涌的外部环境,不仅给信达未来的业绩增长提前敲响了“警钟”,也让一场“变革”汹涌而至。

三、“5年内200亿营收、获批产品数超过15款”的“底气”何在?

投资者不禁会问,信达生物哪来的“底气”,敢提出5年内“实现产品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”、“获批产品数超过15款”的目标?

综合来看,“底气”主要在于两点:向biopharma的转型已取得了显著成效、研发管线逐渐迎来收获期。

相较于其他Biotech,信达PD-1之所以能在销售额上力压百济、君实、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等群雄,除了与国际医药巨头礼来深度绑定合作以外,强劲的销售团队和生产能力是有力保障。

据财报显示,截至2021年底,信达共有5568名员工,其中研发人员1177名、生产人员1208名、销售及市场推广2768名,分别占总人数比重为21%、22%、50%。同时,还建立起了一支由超过2700名经验丰富及销售专业人员组成的商业化团队,商业化渠道覆盖范围已拓展至320多个城市的约5100家医院及1100间院边(DTP)药房。

另外,在生产能力方面,信达拥有国际标准的CMC工艺,目前可投入的商业化总产能已提高至6万升,同时还有新增产能在规划建设中,生产能力及效率得以不断提升,市场竞争力及成本优势也不断加强。

正是基于礼来对信达在过去推广信迪利单抗过程中的销售表现,以及所建立的商业化能力的认可,礼来在近段时间又与信达签订了“第五次合作”。

3月28日,信达获得了礼来旗下VEGFR-2单抗希冉择(雷莫西尤单抗)和RET抑制剂Retsevmo(塞普替尼)在中国大陆的独家商业化权益,以及享有BTK抑制剂pirtobrutinib未来在中国大陆商业化权利的优先谈判权,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肿瘤产品管线,也增强了大癌种以及血液肿瘤方面的优势。

其中,雷莫西尤单抗已经于今年3月在中国获批上市,适应症为联合紫杉醇二期治疗部分晚期胃癌患者,这也意味着信达的商业化产品已经拓展至7款,同时二线治疗部分肝癌患者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也于2021年9月获得了国家药监局受理,预计于2022年内获批;

塞普替尼为首个获美国FDA批准治疗RET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、晚期或转移性RET突变阳性甲状腺髓样癌,以及晚期或转移性RET融合阳性甲状腺癌患者的疗法,目前国家药监局已经于2021年8月受理三项适应症的上市申请,并授予优先评审,预计于2022年内获批,有望成为信达的第8款产品。

除此以外,信达生物的“底气”还在于,不仅布局了差异化的研发管线,而且凭借丰富的管线储备,未来几年将逐渐迎来收获期。

截至目前,信达已经建立了一个拥有29项临床阶段产品的强大管线,药物研发创新平台国清院的科学家已扩充至300位,在研的潜力FIC/BIC产品也达到80多个,覆盖肿瘤、自身免疫、代谢和眼科等疾病领域,涵盖单抗、双抗、CAR-T和小分子等多种药物形式,涉及CD47、LAG-3、TIGIT、VEGF、CLDN18.2、BCMA、PI3K等多个重磅靶点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信达在年初举办的第40届JPM健康大会上,公布了2022年度预计里程碑事件。

其中,在创新药获批方面,信迪利单抗胃癌一线、食管癌一线、EFGRm NSCLC二线、nsqNSCLC一线(美国),佩米替尼胆管癌二线(中国大陆、香港),贝伐珠单抗(印尼)均有望获批上市。同时,多款在研产品预计在1年内提交上市申请,2年内商业化,包括IBI-326(BCMA CAR-T)、IBI-310(CTLA-4)、IBI-306(PCSK9)、IBI-376(PI3Kδ)等。

那么,信达的这两个目标具体能怎么完成呢?

根据国盛证券研报对信达可能实现商业化的品种进行的销售预测,信达能完成这两个目标,其中,预计到2026年销售额能超过10亿元的产品,包括信迪利单抗、贝伐珠单抗、利妥昔单抗、希冉择、LOXO-292、IBI310、IBI362等。

四、结语

总结来看,无论是管线的差异化、BD能力,还是产品的商业化能力、成本控制能力,相比于其他Biotech企业,信达生物在各方面的发展都较为均衡。

此外,信达目前向biopharma的转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,未来几年也将迎来在研管线收获期,到底5年内能否实现“产品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”、“获批产品数超过15款”的目标,一切交由时间来检验。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正规代收外汇公司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yuktionline.com/post/8892.html